
经常关注日本新闻的朋友可能会发现,日本的“首相”都被称为“内閣総理大臣”。若依照文字来看,其中文简称似应为“总理”,而非“首相”。
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矛盾的现象呢?是翻译问题吗?
想要揭开真相,需要先了解日本官职名称背后那段横跨千年的中日交流历史。
唐名东渡
律令制下日本职官的雅称变革
长安大明宫内灯火辉煌,那不仅是大唐的富丽繁华,更是烛照世界的荣光。在皇宫之内,乘风破浪来到大唐、代表国家出使的日本使臣粟田真人,正在频频举杯,向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敬酒。趁酒酣耳热之际,遣唐使粟田真人忽然伏地恳求,道出此行的真正目的:
“臣国名‘倭’,实不雅驯,愿陛下赐名‘日本’!”
已是醉意朦胧的武则天不以为意,挥袖应允,随后一道诏书,便让御赐的“日本”之名流传千年。
这一绘声绘色的演绎源头有二,一是亲历武后时代的张守节在《史记正义》里记载的:
“武后改倭国为日本国。”北宋王溥《唐会要》(建隆二年,961)也记载:“咸亨元年三月,遣使贺高丽;则天时,自言其国近日所出,故号日本国。
尽管实际上日本国的来源尚有多种说法,但自公元八世纪起,不管是日方的史料记载还是相关的考古资料都显示,日本确实成为了官方性质的称呼。
汉光武帝亲封的“倭奴国”自此更名,那枚“汉倭奴国王金印”也因逐渐失去效力而隐于尘埃之中,直至18世纪才被九州福冈的农民发现,重见天日。
这场大唐酒宴上的国号更迭贝思盈配资,是当时日本向中国求取一系列雅称的缩影。
公元7-8世纪,正是中日政治文化交流最为密切的时期,那时的留学僧、遣(隋)唐使可谓络绎不绝,而(隋)唐朝的建筑、艺术等诸多方面都是日本学习的对象,包括平城京(今奈良)的诞生——朱雀门、朱雀大路等名称皆源自长安,连棋盘式街道布局都与大唐都城如出一辙。不过,最为日本欣赏与倾慕的,还是大(隋)唐领先世界的政治制度,以及由此制度衍生的诸多唐名雅称。
唐名,又被称作汉名,系指日本某一官职有其对应的中国官职名称,这一称呼也印证了汉唐的国际影响力。与唐名相对的,是日本本土自称的官名,又被称为和名或倭名。诸如与《源氏物语》并称日本古典文学双璧的《平家物语》,其中的主角平清盛,被称为武家政权之祖(所谓武家指以武力服务朝廷的幕府、大名等势力,与之相对的公家,便是指以政务服务朝廷的公卿贵族势力),他曾出任太政大臣,按照当时唐名的称呼则是“平相国”。这种唐名的使用恰恰展现出古代日本对中国制度文化的倾慕,不过其吸收、改造,乃至本土化还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沉淀。
公元603年,圣德太子改革之际,明确提出仿效中国官制,制定了冠位十二阶。这一制度将官员分为十二个官阶等级,以德、仁、礼、信、义、智各分大小为阶,并用紫、青、赤、黄、白、黑六种颜色的冠帽加以区分。虽然其官名没有完全照搬中国,但这种等级结构的区分明显取法于隋。随后,为了进一步学习中国文化,日本派出小野妹子等人多次赴隋“取经”。小野妹子第一次面见隋炀帝时(607),其国书写“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”。这封国书的称谓引得隋炀帝不悦,在他看来,中国皇帝才能被称为“天子”,蛮夷日本也配?隋炀帝直接说:“蛮夷书有无礼者,勿复以闻。”尽管如此,我们通过国书的称呼不难看出,日本因对“天子”这一中国所特有雅称的推崇,替换掉了原本使用的“大王”之名。随后,在隋朝使者裴世清访日后,小野妹子二次来朝时,国书又改称“东天皇敬白西皇帝”,虽然这次日本采用“东天皇”自称,但明显还是有“天子”的影子。
圣德太子逝世后,日本的社会危机与统治危机再度出现。为解决这一局面,公元645年,中大兄皇子联合中臣(藤原)镰足刺杀大贵族苏我入鹿,随后中大兄皇子为皇太子,并拥戴轻皇子即位为孝德天皇。公元646年正月初一,趁政变后正是涤荡新风之便,日本孝德天皇颁布《改新之诏》,进行了一场意义重大的变革,因处于日本大化二年,故称“大化改新”。这次变革,使日本从奴隶制走向封建制,完成了社会大转型。大化改新的基本内容之一,便是采用了初具雏形的“八省百官”制度。从这一制度的名称来看,与中国的五省六曹制或三省六部制颇为相似,事实上,也确实取经于中国,不过,它的完全成型还要经过时间的淬炼。
公元701年(日本大宝元年),日本文武天皇下令修订的《大宝律令》基本完成,这与十七年后(公元718)的《养老律令》均为日本律令法典之基石,律令制基本确立,并由此将“八省百官”制进一步推演为“二官八省”制。所谓二官,即掌管祭祀的神祇官与统括国政的太政官,太政官下设置中务省、宫内省、大藏省、治部省、式部省、刑部省、民部省及兵部省。这些部门与中国的吏部、户部、礼部、兵部、刑部、工部之六部名称颇有相近之处。从负责关系来看,中务省约等于唐中书省与部分门下省,掌机要、诏敕;式部省则与唐吏部相对应,掌官吏选任、考课;治部省类似唐礼部,掌礼仪、外交;民部省则如唐户部,掌土地、赋税、户籍;大藏省的职能同户部与工部的部分功能相近,掌财政、仓库;宫内省权责类似唐殿中省与内侍省,掌皇室事务;至于兵部、刑部,中日之间几乎重叠,日本不仅完全使用唐名,而且职能所辖也基本一致。
随着中日古代行政部门的对应关系确立,职官唐名与和名也出现了一一对应的状态,且在日本古代社会既会使用和名,也会使用唐名。日本的最高行政长官(类似首相的前身)太政官,和名便是太政大臣(だじょうだいじん),总揽朝政,其唐名为相国或丞相,如前文提到《平家物语》中的“平相国”。而唐名的左右仆射为尚书省的实际执掌者(尚书令时常缺位),这也被日本学去,制为和名左大臣/右大臣(さだいじん/うだいじん)。至于六部长官的唐名皆为尚书之称,而日本的和名则称作“卿”。因清凉殿落雷事件而被奉为日本雷神、平安时代的日本文章大家——菅原道真,曾先后出任民部卿、右大臣,死后又被追赠正一位太政大臣,这些官称都是中国文化对日本产生深刻影响的历史明证。
当然,日本学习唐名而制和名时,也在不经意间将玄机暗藏在许多名称的背后。在《大宝律令》里官职分为长官、次官、判官、主典四等。而唐名的“侍郎”,为长官之副,在日本对应的官职恰为次官,念“すけ”(suke),这源自“介”字,意为辅佐者,与侍郎的意思相通。诸如近日完结的《长安的荔枝》里岳云鹏饰演的“陪酒侍郎”虽属戏称,但其在酒桌上相辅陪侍之意也展露无遗。而“判官”读作“じょう”(jō),实为唐代“丞”字的音译,诸如此类。最具深意的是主典“さかん”(sakan),既取“佐官”之音,又暗喻其如木匠(日语“左官”指泥瓦匠)般从事基础工作。
中西汇流
近代日本官职的中文称谓
古代日本向中国师法进行举国“唐化”,完成了大化改新,使日本从奴隶社会走向封建社会。步入近代,日本又开始学习西方政治体制,完成了明治维新,又从封建社会走向资本主义社会。尽管日本转益多师,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对其千余年的影响仍然根深蒂固。
1867年12月,在倒幕成功的日本维新人士推动下,重掌大政的日本天皇睦仁发布了《王政复古大号令》:
“圣意已决,实行王政复古,树立挽回国威之基。自此废除摄关、幕府等,先暂设总裁、议定、参与三职,使之处理万事。”
由此日本废除了公元858年出现的摄关政治与武家长期削弱天皇权力的大本营——幕府。
所谓的摄关政治,即由摄政与关白来代行日本天皇政务,这两个名称也都来自中国。摄政与关白皆取自汉代,即当时的权臣霍光以大将军领尚书事,行“摄政”之事,而《汉书·霍光金日磾传》也记载:“诸事皆先关白光,然后奏天子。”而“幕府”一词也出自中国,据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所载,“以便宜置吏,市租皆输入莫(幕)府”,此时的“幕”指行军所用帐幕,而“府”则为官属机构,至汉代则成为将军的配套机构,显然日本也是直接取用了这一层含义并沿用千载,直至倒幕成功方被废除。
公元1889年,日本公布《明治宪法》,其中第五十五条规定,“国務各大臣ハ天皇ヲ輔弼シ其ノ責ニ任ス”,这里提到的对日本天皇负辅弼之责的“国务各大臣”,便大多仍沿用唐名,称“某大臣”。具体部门的名称调整,则学习了近代西方政治制度,如外务大臣。正在狂热学习西方的日本,虽然仍沿用部分“唐名”的传统称呼,却自此不再为官职设置新的“唐名”。
至于内阁之首——“内阁总理大臣”,早在1885年日本废除太政官制时,便已确立,首届内阁总理大臣是后来和李鸿章签订《马关条约》的伊藤博文。内阁总理大臣虽与原本的太政大臣有一定相似性,却是建立在君主立宪的议会制度基础上,是本质区别,除了“大臣”之称,与唐名并无太多瓜葛。就翻译来看,日语中“総理”意为“总管、统领”,“大臣”为“部长”,而这一切的核心还是“内阁”,故该称呼可以直译为中文的“内阁的首席长官”。那么,既然日文里有“総理”,中国为什么不将其直接译成“总理”呢?
较早将这一职位译作首相(或宰相)的原因,还是来自甲午之后的痛定思痛。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目睹了日本的“反超奇迹”,开始积极学习西方的先进制度,以图变革救国。如严复在翻译亚当·斯密的《国富论》(译作《原富》)时,将书中指英国等议会制国家政府首脑的“Prime Minister”译为“宰相”,后这一称呼又渐被“首相”替代(“相”为中国传统称呼,类“丞相”“宰相”。而“首相”整个词则取“首席辅弼”之意,以示与传统区别)。正因如此,与英国首相同一性质的“内阁总理大臣”,便顺理成章地被译作“首相”。梁启超赴日后撰写于《清议报》《新民丛报》的文章里论及日本政治时,更是频繁使用“日本首相伊藤氏”等表述,促进这一称谓的最终定型,逐渐成为中国人习以为常、日本人却不常使用的“新唐名”。
现代以来,这种翻译惯例更是几乎稳定下来。日本首相由国会中占多数党的领袖产生,对国会负责,拥有解散众议院、提出和签署法案等核心权力;而天皇则只保留礼仪性元首地位,实权完全集中于内阁总理大臣。二战后美方对日本宪政的重塑,进一步明确了首相与天皇的职权分离。因此内阁总理大臣更是在本质上就相当于欧英等国的Prime Minister。例如英国、荷兰、比利时、挪威、瑞典等君主立宪制国家,政府首脑均翻译为“首相”。
古代日本因崇拜强盛的隋唐,在历次重大官制变革中,都采用了唐名与和名并存的两套系统,时至今日,我们仍能在日本部分官职称呼中看到唐名的影子。回头再看日本“内阁总理大臣”的中文名称“首相”,也可视作一种近代新式“唐名”,其背后印刻着中日文化的千年交流史。
参考资料:
1、司马迁:《史记》,中华书局2014年版。
2、班固:《汉书》,中华书局2016年版。
3、刘昫:《旧唐书》,中华书局1975年版。
4、欧阳修:《新唐书》,中华书局2003年版。
5、黒板勝美国史大系編修会編輯:《新訂増補国史大系•尊卑分脉》、吉川弘文館1983年版。
6、黒板勝美国史大系編修会編輯:《新訂増補国史大系•続日本紀》、吉川弘文館1984年版。
7、林茂、辻清明編集:《日本内閣史録》,第一法規出版会1981年版。
8、万安侣:《古事记》,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。
9、舍人亲王:《日本书纪》贝思盈配资,四川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。
金港赢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